緬懷師恩 | 我與白雲老禪師的因緣 (文/釋智揚)

110-05-05
分享

雲老禪師潛心著作,將自己一生所積聚泅游法海的心得,真實而有饒益性地貢獻出來,使後學能縮短學佛與行修的時間距離:
依伴青燈,擊著紅魚,面前攤露著古老的貝葉;頂禮三寶,合十胡跪,低哼著韻律莊嚴的梵唄;捕捉無上微妙的禪蹤,凝視於跏趺坐的深邃思路之中。

守著海,與狂濤巨浪為伍,迎著潔淨,擁住自然,唱著自己的歌;排遣有限的,猶若黃昏的剩餘生命。

從不曾埋怨,更無哀愁,即使是仰天俯地,以及抬眼所見的,那些熙來攘往的人群;甚至窩居的這間太過冷清的小樓──

老了,稍顯傴僂的背影。
蒼勁,那雙透著精練的目光。
挺立的身形,仍有傲視寰宇的氣概。

背負著雙手時,經行的步履,洋溢出優閒儒雅。
抱胸凝望時,從多變的面容上,可以探測他沉浸在漫長的往事裡。

偶爾地一聲短暫的吐氣,流露出若有所失的神態;甚至,他那一緊一握的手勢,肯定了多少無可奈何的故事。
不過,他卻不是個耽於過去,編製未來的老者;眼前──

說出經驗,啟迪後生。
介紹所學,接引來茲。

一支筆,寫出生命的奧秘。
刻劃權實通達的旅程上際遇的方法。
雖然師父圓寂已逾十年之久,但只要打開這些法寶,在字裡行間他老人家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大慈悲願行,那堅苦卓絕、案牘勞形、夙興夜寐的無數個身影⋯⋯仍舊是畫面清晰、穿越了時空距離向我展現播映出來。十年後的現在依然感到佛恩正眷法味正濃,師父法身常在佛恩浩大,我⋯與佛菩薩的智慧沒有時空距離,我⋯是何其的幸福呀!但是,我⋯已有幸得人身有幸聽聞佛法,為什麼還是會有無明苦惱呢?
佛陀住世四十九年,所說法要,依眾生業而說因緣;於經中所舉,實不勝數,不過,綜覽八千法典,概其要旨,總不離一個大前提,那就是:

「世尊降臨娑婆,旨在開導眾生,悉能由迷轉覺。」

肯定地說,這就是一大事因緣!
因此,佛子事業,是為自覺覺他。
佛子依著佛住世留下的經典法寶而修行覺悟之法,目的在調伏自我,從無明迷惑轉為覺悟明了。如何能實踐呢?下手處在哪兒?佛法告訴我們——苦樂的果,都是源於自己心意識的積累造作,如果能對自己的造作——其因緣果有所明白,就可以慢慢去改變。已經有的事實除了承受還要去認識、了解,改變自我的行為;於未來不要再做相同的過犯,也就是對眾生的業,佛法指出——自做還需自己為之負責,非關他人,父子雖親也無法替代,唯有自己去面對,調整自己的心意識:
學佛行者,畢竟一切萬法,唯心所識,唯心所造;絕不可將難得的人身,付之於命運,託之於遙遠的、莫名的未來。因此憂悲苦惱,切勿怨天尤人;歡欣福樂,亦不可以為理所當然!
娑婆世界是苦樂各半的環境,極樂世界雖沒有苦只有樂,但是我⋯仍生存在這個現實的生活當中,那麼我的心意識不寄託未來,又如何能解決、應付現實生活環境,而達到離苦得樂呢?老和尚回答:
現在的耕耘,即是未來的收穫。現在的收穫,即是過去的耕耘。

至於其間的感受,分別好與壞,即在造作時的「如何」了!至於善惡與苦樂的關連,乃決定於「自心」的造作內涵,並非「他人」的給予,或是神明的判定,甚至佛菩薩亦不給予判定;只少,佛典是這般解說的,謂:「自己作,自己受!」

不是麼?猶如飲食,決定「飽、餓」,全在自己「吃」與「不吃」!

說因果報應,其實就是「律法」,佛教中稱之為「因果律」;亦所謂循其所作,予之酬報,即是佛教中所說的因果關係;看起來似乎很平常,若欲認真的在乎,能不昧於因果律法者,方稱不扣不折的佛弟子!
原來,不寄託未來的意思,是指佛弟子要去覺悟因果的關係:
佛教中說「因」與「果」,以三個不同的時空現象,而說「作」與「受」的差別相,即所謂:

現在所受的,乃是過去所作的。
現在所作的,乃是未來所受的。
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也就是業報來時,要去「了」!貪求和憎厭也沒有用,只是隨境所轉、隨業造業。「了」是去分析認識了解,了解什麼呢?一種「空」的道理。在《心經》裡面講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到底我⋯要怎麼完成我空法空,顯現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呢?佛法談「空」首要說明「無常」的一種觀念,這破除有常說法所引發的執著分別計較,而顯現宇宙萬法真實的義理——世間種種一切現象不論物質的或精神的,都是由條件組合而成的,叫因緣法則,比如一個種子是因,要有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等緣的條件具足,才能生出果,所以因與果關係其中是有因緣的法則在裡面的:
宇宙人生中的舉凡事物,不論是物質的或精神的現象,包括思想主義與行為主義,從覺感到了知,無不是生滅變異,永遠運行於流動的無常裡;當萬物之靈的人,在宇宙人生的旅程中,是發現、是觸覺、是感受於每一事物的每一剎那,都僅僅是變動與遷流過程中的單元階段,也可以說是一種因果循環的銜接點,但卻不是任何的一個結論,或者說是任何的一實有現象。所以,佛法中標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因緣和合,因果循環,在世界有「成住壞空」,在生物有「生老病死」,在了別有「生住異滅」;這一系列的緣生、變異,發展的過程,便是佛法中的諸行無常說。

行、是行為的造作和變化,也就是由因緣所發生的各等現象;鑑於這些現象是造作,是變化,所以說是暫有的,虚妄的,空幻的,屬於無常的變異的事實;在諸般運轉的變化中,發生新陳代謝的作用,因緣相續的結果,永遠遷流不息的推進著,使得所顯現的各種狀況,游種於「無常」的真理實論中,形成了諾行無常的立說。
造作是業的成因,業是生的內容,眾生於生老病死諸苦的生命過程中,其變化作用的原動力,既不是誰所賦予,也不屬誰所創造,一切苦樂成敗,來自個己無始以來的造作;因此因果律法在佛法中是不變的定則,即使世間任何的宗教,甚至社會,自然,科技等的思想理論,總不離「因果循環」,這說明了物理或化學變化的基本定律,唯有與佛法相應行,方得長久的循環下去,尤其是每一個體的精神本源,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雖然,後天的薰習可以使其變異,但是,依佛法中所說:現行來自過去的種子,現在的薰習,完成未來的種子;在在都是個己造作其業因,然後因感而發生業果 (報),此種發生的成熟時期,完成於本有的造作因緣關係。
既然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法則因果關係所形成,那麼,說有常就是無明,能明了就是慢慢開始去覺悟了,而覺悟必須搭配修行,就像果樹要修枝剪葉還要品種改良一樣的道理,我⋯如果能依於這個道理去和現實生活對照,有所覺悟,修行改正,果⋯就會越來越好。所以,認識「無常」的道理,學習覺悟的道理,從日常生活當中印證與改變,就是師父經常講的:
佛法是智慧的,令使人類從迷惘中,走向覺悟的道路。

眾生於現實生活中,總是煩惱而憂苦,無明而迷惑。

佛法是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不受輪迴的究竟解脫之法;誓立弘願,正勤修治,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生命的意義在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
如果佛法不能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於眾生沒有饒益性。
「現實不是敵人,佛法也不是武器」師父的話語殷切地叮嚀,學佛就是學智慧,智慧的累積要從現實當中的人與人、人與事當中,去蒐集知識經驗,用一種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心態學習,破除自己情識當中慣用的分別計較執著,則惡知識也可以是善知識。鈍根的我⋯一時不能體會,於是師父慈悲再教導我用「讀」的方式來累積智慧,他老人家務使我必須要縮短摸索的時空,幫助我在跟人相處當中,少造一些惡業,指引我從迷茫之中找到突破自己的方向。猶記那些師父師子吼的歲月,為了降伏劣根性的我、叛逆的我、衝動的我、愛分別和計較的種種習氣,他老人家愛護我,幫助我修行的法音師吼,雷聲霹靂,震懾的我不敢亂動,感覺秒針滴答滴答時間過得好慢,原本的妄想雜念竟瞬時消殄,去無蹤影,整個宇宙彷彿寂靜無聲。

其實,現在想來師父怕我餓著把飯都餵到嘴邊了,我卻因為著聲色之相,誤為師父發脾氣了。我明明沒做錯什麼事,由於氣氛緊張遂也跟著一群人嚇得躲得遠遠的,不然就是耳朵自動關閉起來,師父到底在說什麼卻沒聽清楚。師父夜半無法休息,只好把白天講的話再說一遍:
你看我寫的書,很多人甚至出家很久,關係到比較專業的,就是涉及到學派性的東西,還是看不懂,那是為什麼?看不懂,就是表示你從來沒有思,從來沒有思,就沒有想的機會。我剛說:「思是收集資訊」,你從來不去收集資訊,你怎麼面對這些資訊去想?這裡面就涉及到邏輯學,去比較、去選擇,你資訊都沒有,你怎麼比較、怎麼選擇?如果一味的只是擺在一個理想主義、美好主義、完美主義上面,我告訴你:「你永遠都是妄想」,要怎麼樣從不好的給它提升、增上為好的?好的怎樣使它更好?因為這個裡面的問題就是出在「不肯讀」!

所以要讀人、讀事,讀不同的人、讀不同的事,好的也讀、不好的也讀,那不就是收集資訊嗎?並不是你讀了就要照著去做,你經過思還要去想,那就涉及到五蘊的調理、變化、作用,最後才圓滿。你看我寫的那個《修行法要》,你們打開一看,從第一頁看到後面,看來看去都一樣,「這個也是這麼寫、那個也是這麼寫,好像文字都差不多」如果真的是那個樣,你就從來沒認真的去想過。學佛、學五蘊的調理、想行之間建立間隔、行止觀方法,這都是教你們怎樣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可是你們不深入的去思、做深入的想,「把那些文字唸完了,我都會」,你運用它了沒有?能不能發揮智慧?你自己能不能得到利益?

我們不能指望別人來教你什麼,我以前也說過:「我任何一堂課講完了,佛法就已經夠了」,「再聽再聽還是那些」⋯,問題是說:「知要解、行要證」,知道還要能理解;行,修行還要能證果。絕不是說:「我知道了、我也在那裡做」,結果呢理解了多少?最後呢?能不能夠證到道果?否則的話學佛幹什麼呢?在社會上好好過嘛,愛怎麼做怎麼做!我不是曾經說嗎?「一旦出家了,等於判無期徒刑」,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做為一個出家人,那實在是在混日子,最後呢?過去所做的業也消失不了,新的業愈造愈多,永遠在那個六道裡面輪迴。往人道上面走還有機會,往下三道走那就可憐!學佛的人,不在乎果報的好壞,在乎種因的造作,這就是因果上面的認識。種是種子,種子因的造作,那比什麼都要準,一旦果報發出來,你能夠面對它歡歡喜喜承受,它就可以過去。
師父把覺悟以淺顯易懂的敘述方式,對我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學佛就像吃飯,不挑食、能消化、轉化成營養、產生價值利益,原來師父讓我們在人與事當中磨練,遇到緣境時,藉著這個機會好好看清楚自己,沒有任何可以逃避的機會,督促我真正的去面對自己,突破自己,走上覺悟的道路⋯⋯

有人問師父:「為什麼要天天拜佛呢?」老和尚說:
「拜佛是禮敬佛陀!學佛的人在學佛陀的智慧;唯恐淺識即滿,唯恐得少為足,唯恐憍慢懈怠,唯恐流於偏邪;因此,每天禮敬佛陀,無非是希望在佛陀的庇護下,時時刻刻都能處身覺悟之中,培養圓滿的般若波羅蜜!」
緣於師父您圓寂十年,緇素二眾聚會一堂舉辦紀念活動,表達對您的緬懷,大眾仍渴望佛法甘露,在大殿裡胡跪合十向您頂禮百拜,禮敬您的智慧,感念您的恩德,祈求眾生在您的庇護和引導之下,得到溫暖和依靠,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照破黑暗,心光開朗,智慧光曜,離苦得樂,慈恩普被,佛光注照,永續連綿。

南無清涼山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註:白雲老禪師民國四年農曆四月四日生,同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清涼山即五台山,為文殊師利菩薩道場。)
2019 年朝禮五台山之旅
分享
了解更多
2 則留言
淨乘
2 年前
師父緬懷文般若味重重,和前幾天課堂上所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相互呼應。
感恩白雲老和尚~~淨惠
2 年前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感恩上白下雲老禪師與揚師父將三法印的涵義以如此白話文的方式解釋完整而清楚,幫助我更了解其中的道理,我看了這一篇文章覺得很感動,也想起老和尚住世時,不辭辛勞,舟車勞頓來到臺北,為我們北部的信眾開示佛法,他總是那麼顯露慈祥和藹,關心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非常感謝老和尚幫助我的兒女和家庭,度過很多次劫難,經歷二十載如今他們早已由青少年變成中年,不管生活多忙碌,卻還不忘要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