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緬懷師恩:寄語白雲老禪師

緬懷師恩 | 踩著泥濘的鞋 (文/釋浮安)

110-05-09
分享

網路聽聞到雲老禪師的三則故事:
當時他正要從台南菩提寺趕回彰化古嚴禪寺處理寺務,出門時不巧雨後路上泥濘,我們怕他鞋子弄濕,幫他提雨靴,還準備了一雙僧鞋,但是送他到大潭埤水泥路時,沒想到我們一身狼狽,他的褲腳與鞋子卻毫不沾泥,我們一面回頭走,一面還望了望他腳下那雙輕爽、亮眼的僧鞋,像一位武功高強的遊俠兒,不!是大師,真是了得!
記得下雨時,我們都會打赤腳,或穿拖鞋,以免把僧鞋弄濕了。那時菩提寺的建設不像現在這麼嚴整周全,一下雨路面會變得泥濘,即使穿拖鞋難免也會沾滿泥巴。有一次我走著,與師父正擦身而過時,師父回頭對我說:「若奘!你看我的鞋底乾不乾淨?」我也不知道要怎樣回答?可是又不能走開,就停下腳步直視著他。那時的他就像個孩子般高興的說:「哈!你一定猜不到!」我心裡想:「我要猜什麼?」一面說著,他就把拖鞋舉起來說:「你看!多乾淨!」當他舉起拖鞋的那一刻,我呆住了,真的!師父的鞋底完全不沾泥,十分乾爽清潔,這是怎麼一回事?
誰知春雨方歇,踏園踩泥扶正了花,卻濕濡鞋面,零亂的泥痕如情緒的波濤,更像五欲八風粘染,剔刮不了!師父手指鞋泥說:「妳的鞋沾滿了泥!」未等會意,他已轉身,臨行語重心長丟下一句:「不黏不滯!」,好個不「黏」不「滯」!若果師父這會是在指月,以菊和鞋摧碾我的自我意執,那麼在步履間,該如何開步不傾?做到全面穩當的返照?不分別淨垢,還得清心潔意是為解脫本?!
看完不禁驚呼「哇!」感覺真是傳奇,像禪宗祖師大德的公案,引發人的好奇和興趣,進而想深入探索禪的奧秘。我的腦海浮現達摩祖師杖上掛一隻草鞋一葦渡江的畫面⋯⋯禪師的表現方式真的是奇妙!但是到底在說些什麼呢,我實在不明究理:
禪,必須於一念之中,運用思想,於表現之時,發揮智慧;道地的,有多少現多少,能幾許會幾許,取巧不得!
禪,是一種思惟觀行之法。
禪,是一種行為調伏之法。

禪,藉思惟之觀行,於身語意行為之調適,當面對色塵緣境時,悉能做到,與生死攸關,與道相應;而不循世俗之流弊,步入無明煩惱之困境,贏得清淨莊嚴、以至寂靜自在殊勝之功德。所以說:

禪、是佛法中最直接的相應法門,若具此法門深入精進的修養;是則,此行者同時也具備了成佛必成大智慧的境界。

禪、加上「定」的修養,可謂如魚得水;不僅於思惟深入慧海,更能悠遊法界,獲得究竟涅槃的殊勝成就。

因此,衲僧老來寱語,略述心得,於茂密的叢林中,如何不迷失險境;逐漸開發些許安穩之道,聊供愛嗜者,省下許多時間,很容易的在禪林中任情自在!
向一位前輩請教時,他說:「看禪宗公案人人相應的不同,你可以想的內涵很多,這只是一種訓練,過程可以不限時間空間,想的很多也可不需要有答案,只要於原本的問題 (產生的煩惱) 原本的心念能慢慢的鬆開,一直持續訓練這樣子的鍛鍊思想活動,久了會有所發現。」

他之後舉例,比如他的這些想:

老和尚是大菩薩,他的行願具備清淨、莊嚴、淡泊,所以雖履塵土泥濘,但是不會被汙染。

或是,師父要我們注意足下,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以他告訴我們要踏實去做,不要眼高手低,只會說不會做。

或是,泥濘代表修行會遇到的障礙,如我們拜佛禮懺覺得身體痠痛,就放棄去做,或者自己找許多理由藉口來安逸懈怠懶惰的習氣就是泥濘,我們要越過這些自己設的障礙,然後繼續行。

或許,走著這泥濘道路還可以這樣俏皮著度化弟子,那麼樣開心自在的,也只有老和尚這樣的大菩薩了,畢竟,有業有束縛誰能開心自在呢?

老禪師開示佛法,仍然不離他的大悲願心,希望我們的心性不要自私,好處要與人分享、不要遇苦只想逃避⋯⋯所以苦口婆心教述禪的道理方法,期望我們行於菩薩道,雖履於泥塗,卻能做到苦不以為苦,所以告訴我們靜坐止觀的重要,如果沒有學好一套調理自己的方法,只有被自己的業力召感承受業報時諸般不自在,菩薩道行怎能自在地起來。

老禪師把禪學的經驗和工夫傾囊相授,還用如此活潑的方式表現,告訴我們禪不立文字,禪卻通三藏,禪是心法,學好這一套功夫,泥濘也不沾,走得輕輕鬆鬆。祖師一葦一鞋渡江,不是傳奇,不是電影而已,老禪師一生都是要告訴我們,「要知道法在哪裡?」⋯⋯

我聽了前輩述說,對於老禪師的書籍和弘法產生更多興趣了,發現「禪通三藏,禪師還熟知經論」。白雲老禪師著作很多,除了以禪為主的研究,其他的無論唯識、般若、淨土、律部、密法、華嚴、還有介紹觀音法門、大悲法門、彌陀淨土法門的儀軌,除此之外以時事來做素材的佛法論壇、佛研院上課教本《佛學概論》,還驚嘆於老禪師是中文系畢業,非常擅長以各種文體諸如小說、新詩、散文等等來表達佛法義理,讓愛看小說的我不亦樂乎。另外還有 DVD、國內、外各地的有主題的演講集、精裝大部頭、口袋書、⋯⋯我一本又一本整套整套的請回來,全數蒐集完畢之後竟然要數個六尺大書櫃才能裝得下,多的我不知此生到底讀不讀得完?但至少要有機會就勤勞的翻閱,還有這「鞋不沾泥濘」的公案,我必須探究下去,想知道更多,於是翻閱了更多有關白雲老禪師的書,希望能獲取寶貴的資料。發現老禪師在許多書裡都已經揭露了「走進泥濘」的意義,也指引出學佛的方向:
我們講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是個骯髒的世界,而你只是像蓮花一樣沒有用,你能夠像蓮藕一樣,那才是真正的有用處,所以說不要學蓮花,要學蓮藕。
學佛行者,如果但求蓮華般的潔淨,那只是小乘屬性的根器;一位大乘菩薩的精神,必須像蓮藕一般,常住污泥而不染。
問:「云何惡世?」
答:「惡世者,即此經方便品中所說之五濁惡世;云何五濁惡世?即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為沙界渾濁不淨故;隨時空之變化遷流,每況愈下,末法漸臻極惡,故謂之惡世。」
問:「云何於法無所行?」
答:「妙觀諸法實相,不計著於行相,為不定故,不分別,亦復如是,所謂心行處滅者,隨緣自在!」
是人有垢淨?或是物生垢淨?
不是麼?人心多分別,物相本無心。
有人說人間淨土,更說五濁惡世;
其實,導之正,究竟本來,縱觀現前,可說是不垢不淨。
若爾耽著自心現量,妄想分別;
則不是垢,就是淨,黑白分明!
若爾放捨自我而無我,認得諸法本來空寂,
得攝受真如自性;
是則,人間事,世間物,是垢不垢,是淨不淨,如此而已!
我經常發覺人過得不快樂,身體也多病,是為什麼?每一天吸收的營養,以一百分來講,腦就消耗百分之七十五,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如果妄想雜念一堆,腦的百分之七十五的營養就不夠,會消耗掉五臟須要的百分之二十五來滿足腦的營養,然後哪一臟營養不夠哪一臟就生病,如果妄想雜念比較嚴重的話,五臟所需的營養全部給了還不夠!

所以學佛者,為什麼要強調「清淨」兩個字?清淨不是說眼不見為淨就叫做清淨,或者洗得乾乾淨淨就叫做清淨,不是這麼解釋的!「清」是清清楚楚,「淨」是沒有雜物,以前我講過清淨的方法有兩種;一缸渾濁的水,要清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外力,好比放進藥物或化學原料讓它沉澱,還有一種是拿著棍子用力攪,也會很快沉澱。一個是靠自己的力量,一個是靠外面的力量,只有這兩種方法可以讓水清淨,否則再怎麼去過濾也不乾淨。修行辦道,住在五濁惡世,本來就是如此,每一天要達到清淨,就得從身口意上下手,使你的起心動念能做得了主,要做得了主,就必須懂得道理、方法。我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

像做媽媽的對她的小孩子,孩子拉大小便,不但不嫌髒,弄乾淨後,還要檢查一下,看他的大便有沒有問題、是不是有病?我說這也是菩薩!佛法說「能夠修行覺悟的人就是菩薩」,唯一不同的就是「因位的等級跟果位的成就不同」!初學佛就是菩薩,學到什麼程度呢?至少菩薩有十個階位,將來的成就不只是菩薩、還有佛!若問人間淨土在哪裡?如果人間就是淨土,為什麼稱娑婆世界叫做「五濁惡世」或「堪忍世界」?其實人間淨土是強調「心淨即佛土淨」!那個淨土是在心裡,不是在這器世界!為什麼說器世間沒有淨土,但人內心世界有淨土?就如同母親看待小孩的大小便一樣,不嫌它髒,那就是淨土!因為她的心淨!能做到這點不就是菩薩嗎?
洋洋灑灑,還不及備載,原來禪師在講「心」啊!可不是吾人的肉團心喔!是禪師的直指人心呢!老禪師告訴我們:學禪不離戒定慧、不離自己身口意,禪是修行解脫煩惱的法門,最終目的要身口意完成清淨、莊嚴、寂靜自在⋯⋯,禪不是談玄說妙、故弄玄虛,白雲老禪師破除了我的迷思,他教導說「人生要學智慧,於生能明了,於死才能解脫」,因為人生充滿苦難,所以依賴宗教特別重,人們總是向外冀求,或是否定了現實而寄託未來,渺渺茫茫虛度人身,但是修行是有道理和方法的:
計較心所起,計較些什麼?
執著心所起,執著些什麼?
是利益的?抑或是流弊的?
記取,學佛之道,以不傷害他人,自己亦不可受到傷害為標的!
因果感報的時候,於一個因果清淨了,沒有再造作,產生副作用,那才是解脫 ,這一個因果得到解脫,要達到清淨,靠得是什麼?靠五蘊的調理,在想的當中,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唯有這樣才能清淨。
白雲老禪師慈悲度眾,揭櫫學禪的方向和方法,並且把心得經驗與人分享,尤其是禪法的修行工作是要向內探索自己的心地,對自己的整體造作有貫穿透徹的明了,以求不只改頭換面還要脫胎換骨,這讓經常習慣追逐表相的我時時無法契入要領,雖然無緣跟隨白雲老禪師身邊更親近他,學得更多,但是老禪師畢生心血,所遺留的珍貴典籍語錄,都是老禪師對眾生不捨的菩薩行證,我還有甚麼理由不去學?

曾聽聞白雲老禪師為弟子說法,如父母親的慈愛耐心地去了解每個孩子,應機逗教,雖然聽了的人會因於自我的思維而產生許多想法上的不同,但是在禪法的教育,老和尚講「疑思悟」,如果深入作自我觀照和思維修,使凡所有心念「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譬如耕種田地,數十年如一日細心照顧,則道的資糧不至缺乏,還可以給予別人做一種分享;大家對老禪師的孺慕與瞻仰,對佛法的渴求,所以老禪師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對弟子做身教、言教是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且聽了之後都對老禪師的表現手法嘖嘖稱奇,感到不可思議。老禪師的修養和智慧化解了很多現實當中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幫助了許許多多人在人際、在家庭,在工作職場,在追求信仰上,在修行辦道的工作,在人生各種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年齡,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的問題,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煩惱、困境、危機,舉凡人生當中生老病死的所有面向,老禪師無一不能解,其修養智慧的圓滿,其真知灼見,其犀利準確的分析、慈悲的提醒和告誡,經常讓當事人在事後很久很久才能醒悟,明白老禪師當初的用意和愛護,感到既驚訝又佩服的五體投地,有些人聽了流露欣羨渴慕,心想師父對他/她可真好!其實如老禪師如此大智慧、大悲願行的佛菩薩,對法的布施本就平等一如,給予眾生的只有利樂,沒有為自己做任何保留,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我們都已經是蒙佛恩師恩的受惠者了,如果還在跟別人比較,產生貪瞋癡在當中計較執著好壞得失,那自己也得不到好處。

再重複閱讀這三則公案,發現老禪師對於來親近他的人,教授佛法的方式,不離人與事,觀世間法而藉事說理,提點「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功效,彰顯一乘之道,法界理事無礙的圓融,指引成佛的方向和道路,當然被棒喝者如人飲水,各自有所體取,可以去參的內涵也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自己經驗的累積、自己的道心、智慧的提升、與法相應的深淺層次而有不同,於自我心性上能發現、悟得什麼,抓到了什麼,又突破了嗎?在道的顯現——聲聞、緣覺的或是菩薩法的內涵,完成了什麼?當中點的、線的、面的,累積了多少?遇到色塵緣境,能不能做得了主?道心堅定而不退嗎?是貪瞋癡依舊故我嗎,還是有在慢慢減少?遇事會不會亂?人家一句話不中聽,是不是不歡喜,感到屈辱?每天有沒有安排功課為自己的道業負責?色身調理上是不是有問題,能不能維持色身健康?⋯⋯老禪師接受每一個人的我,盡心盡力幫助每個人,不給教條壓迫,不輕易給答案,注重每一個自己思惟過程的發現和珍貴,目的是訓練大家獲得智慧的過程和方法,畢竟,於現實人與事的問題要能化解,必須從世間的「相對」展現出「絕對」,才能產生饒益,於因果不但能做到清淨和明了,還體取了知識經驗 (奢那),培養了智慧,具備幫別人化解問題的本錢 (菩薩法),師者傳授道理方法,每個人學到之後還要自己去做 (行證),學佛法不要數食不飽,要真正的去吸收,清淨自己,才實在。

白雲老禪師自從大陸來台,除了延續天岳山法脈還創建千佛山系這樣大的志業,一生歲月都奉獻於宣說佛法教理度眾事業之中,披荊斬棘、不辭辛勞,毫無畏懼,休息時間甚少甚少幾乎沒有,以自己實修實證大慈悲大智慧利樂一切眾生,度眾無數,到近百歲高齡而圓寂,示現佛菩薩的無量功德,卻又平易可近,與眾生那麼可親,一生將所有時間精神全部灌注於佛法的傳承弘揚,法門大開,不捨眾生,將所學經驗無私地貢獻給予,不為自己得好處,只心心念念願欲修行佛法者能少走些迷茫歧途,能得到佛法的好處⋯⋯至於甚深微妙法,個人能體會多少,能實踐多少,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是靠各人,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造業自己承擔,今生不了,便留餘果,來生還是需得受報。
我的作風跟一般法師不一樣,你問一個問題,我不會馬上給你一個答案,可是我會幫助你去認識問題、發現問題,最後讓你自己去化解問題。這是我幫助別人的方式,我絕不會說:你靜不下來,那就去念佛、禮佛或者念咒;可是當你不念佛、禮佛或念咒的時候,你的煩惱是否消失了?所以說,這都只是暫時的依賴,時間久了,就會失效的;而佛法是究竟之法,唯有把問題化解掉,才能不煩惱。所以,我常說:學佛是一輩子的事,而且要配合個人的興趣、根基、環境、時間,學佛是要愈學愈歡喜、愈學愈灑脫、自在,而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慢慢去培養出來的。
師父真辛苦,佛菩薩真慈悲,父母親真偉大,給予那麼多依賴,卻又給予眾生那麼多方便,調教訓練徒兒孫,耗盡心力,嚴師、慈悲父母扮演許多角色,白雲灑脫自在,一下子是煙雨漫漫普降甘霖,一下子又虛無蹤影,老禪師曾說:「生生世世願做一比丘來去娑婆,哪裡需要我,我就會在那裡」「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老禪師!但願您乘願而來,再踏泥濘,留下法的足跡,我們瞻仰您慈悲喜捨風範,崇敬您的大無畏大智慧,景仰您清淨,莊嚴,淡泊、自在的身影,憶念您的親切慈藹,感念您的恩德,珍惜這難得的法緣。
分享
了解更多
1 則留言
淨名
3 年前
般若波羅密

行行復行行永不止「習」

佛弟子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