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雲書坊>佛法系列

休庵隨筆 / 白雲禪師著

110-05-06
分享
法博大精深,要深入其內涵,絕非查佛學字典名相、解釋,就可得其法要,因為這種如人飲水的感受⋯⋯

書籍資料

書名:休庵隨筆
作者:白雲禪師
出版/發行:白雲廣播
出版日期:民國 89 年 1 月
定價:300 元 (運費需另計)

精彩內文試閱


一念放下


《大般若經》三九三卷中說:
「從此無間,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粗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一念,當以所念之處而言相用。於念者,為能觀之智;於處者,為所觀之境。依時空之數者,分別有剎那與停住的不同。依體性之知義,當取所對之境而進入心識之辨者。

放下之說,但謂行捨,得見菩提者;多下不識佛義之人,將放下,猶同棄之,殊不知佛陀言解脫之道,乃針對眾生為欲貪之心,而生起計較與執著之情,以至自心求得滿足故,以強烈的自我意識而造成:
無明類惱,緣境所知。

學佛行者,於菩提道上不能流暢,即在煩惱與所知的二大障礙;而煩惱與所知二障的形成,剛好緣起於自我意識。為自我之力,發源於無始以來,阿僧祇劫中所作諸業故;業之所起,復為自我意識中的五欲八風,引發貪瞋癡慢見等的計較和執著之情識作用。

於是,業力之所至,因無明而生煩惱,因緣境而成所知;以自作之業,久熏成習氣,遇緣境而發力用,是自作而自受者。

是故當知,一念放下,先解一念相應之理;亦即謂「念之所起」,所「相應」者何?若業若道,過不在世法;為色身故,若所作皆業,不以計較與執著為行,甚至於業中復得見道,則已具中道之諦義,方稱一念相應之餘,頓顯一念放下之德養也!

如《大乘起信論》中說: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綜上所述,可見一念放下,仰之於一念相應之慧,纔能斷煩惱,離所知,於菩提道上正行自在;修行之人,運行於世法,不可但取一念放下,畏諸世情;必須面對色身之養,突破計較與執著,進而增上認識與了解,方始得能成就法身之境地!

如《妙法蓮華經‧法師品》中說:
「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蓮華經》中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念相應於慧,循佛陀之教法,運作於現實生活中,當可得見性如、相如、體如、力如、作如、因如、緣如、果如、報如,本末究竟如等十如圓融妙法之理;是則,念念所至,泅游慧海,復何畏於一念之放與不放!
分享
了解更多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