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聞思修集

聞思修集 | 做餅趣 (文 / 智揚法師)

109-10-25
分享

和麵粉是做餅的原料,糖是有相,麵粉也是有相;糖、麵粉揉成麵糰,原本的糖和麵粉就成了空相,這時的麵糰變成有相。以糖來說,糖本身是因、麵粉是緣,以麵粉來說麵粉是因、糖是緣,因緣和合之後成為麵團 (果)。麵團烤成餅了之後,雖然看不到原本的糖和麵粉,但是卻沒有離開糖和麵粉。在時間性來說,糖和麵粉是因緣關係;以空間性來說,糖和麵團、麵粉和麵團相互之間有因果法則。

但是麵團是不是就成為餅了呢?麵團也可以在這個時候和其他的緣和合而再產生其他的相,變成麵包、饅頭、包子、餅乾⋯⋯等。所以以麵團本身來說是因,也可能於不同的時間、空間下再遇到另一種緣,成為下一個果,而這個新的果也不是不會再變化,它在不同的時節因緣裡還會再有其他的緣加進來,所以糖、麵粉、餅⋯⋯這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即是」和「不異」。佛法是談生滅,不能說斷滅;生相、滅相是相續,不常不斷的,也是相依相緣、不異而不即的。麵團在當時的時節因緣裡叫麵團,做成其它的東西之後就不叫麵團,所以麵團是假名,糖和麵粉也是假名。那無相是什麼?佛法講其中有道,那就是還需探討這個餅做出來是做甚麼的?它的營養價值哪裡?能產生出什麼饒益?也就是依於這些假名所產生的作用是什麼?這些也都是還不能確定的,還要牽涉很多條件來論,所以談到無相,就是要去認識瞭解,從粗的到細微的,一切的因緣條件都觀察的到有所知,知識經驗蒐集的越豐富,其智慧展現的層次就有其差別。所以糖、麵粉、奶油、沙拉油⋯⋯任何事物都可以去體取它的無相,全面性地知道它的利與害,產生饒益,避免傷害。

舉例來說:為什麼要做餅?有的是要販售,換取金錢養家,做這一個職業,安身立命;有的是做來當禮物,送人品嚐;也有是捐贈給弱勢家庭或孤寡貧窮者,因為他們平時不容易有機會吃到這樣的食物;也有可能是藉著做餅,在氣氛親近和樂之中,讓原本有誤會的兩人就盡釋前嫌,不再懷恨對方;也有的在做餅的當中,因為彼此意見不合,相互不想讓,結果變成與人結怨。另外,所用的糖和麵粉,它的品質也有很多不一定,可以去探討,有些天然,有些人造。但又香又甜的餅一定是好的嗎?這其中也有不一定,現代人強調吃得健康,高糖和高油脂容易變成高三酸甘油酯造成血管阻塞,所以如果從食材來做控制、減少比例,或者研究出其他替代物來取代會影響健康的材料,那麼以製餅來說同樣是製餅──材料是糖麵粉奶油⋯⋯它的無相來自於每個人的知識經驗不同,智慧修養不同,其產生的價值和饒益性,結果也就不同。

修行於有相的把握,可以利用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觀有相成為空相,這個有相,對他來說已經不會引起煩惱,他的精神作用不會被一切相,引出一切心,貪瞋癡慢慢減少一直到完全沒有。

而大乘菩薩法不會只停在這個空裡面,大乘除了要以小乘的空觀為基礎,從我空法有之後,還要繼續修學我空法空。從實相的有、到空、一直到無,這些都是要不斷去思維、調整、突破,也就是修行。修行什麼呢?就是要去學習覺悟的道理和依循方法去實踐,了解萬法有相,在各種不同的時節因緣裡會呈現空相,而不去執著有相,能包容萬法的有相或空相,明了覺悟這些現象,展現實相無相的修養,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說虛妄呢?因為每個人所想所經歷、家庭成長、教育背景、個性習慣、知識經驗都不同,你能透徹明了就如同之前認識的糖和麵粉也有各種差別相,糖和麵粉也可能不做餅、做蛋糕、或做成其他的相貌⋯⋯凡所有相都是依於個人業力與欲望希求所抉擇出來的,這些有相也是暫時的,如果個人的想法習慣改變或調整了,或者所緣境轉換了,那原本的有相也成了空相,變成下一個有相了。所以我們能透徹明了這些道理,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對照和實踐,看一切有相清清楚楚地明白,那就有機會能慢慢具備實相無相的修養,不參與是非、而能明辦是非。


這一年多我有機會能跟大家分享《大悲懺》的修行實踐,在課堂上講到一段懺儀: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這個發願文當中的「速知一切法」和「早得智慧眼」,都是在講我們學佛修行的下手處,迷和悟都是在於自己,如果願意修習佛陀的道理方法,突破自我意識造成的障礙、所知的法形成的障礙,體取無相的境地,那麼可以產生饒益就不僅於取餅吃飽的侷限了,其中還涉及到內涵 (營養價值的部分);禮懺也不是侷限在祈求,須更明白懺文法義之後,於生活中去修行和調整,依願導行,學習覺悟而能自己改變生活,自利利他。

白雲老和尚在《大乘起信論概念》一書中說:

覺,梵語菩提,具道的通義;因此,於覺的內涵,有覺察和覺悟兩種意義;二者分別相對於煩惱與所知的障礙。

於煩惱而言,當煩惱生起之時,必須覺察煩惱的緣起、架構、內容、趨勢、利害等,方始不為煩惱所困擾。但是,於覺察的過程中,所有的知見不免自我意識,其可信與可靠的程度有多少;如果,不是趣向於覺悟的,必然,其所知是一些障礙,仍舊不可能突破煩惱,擺脫無明,遠離迷惑;因此,認識「覺」的種種,是大乘行者最為重要的課題。

覺,從「察」到「悟」,必須有覺為條件,條件的具備,依於個己的業力,以及熏習的功德不同,自然覺的條件有高下;因此,形成覺的層次,關係到所具備的不同而有差異。

例如「佛陀」一詞,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例如「菩提薩埵」一詞,乃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

無論如何,二者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智慧,而智慧的差別卻分別有: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

基於條件的不同,所覺的深度也就不同;自然,所形成的層次也不會相同。

覺悟的層次也是從有相,慢慢達到空相,持續地於色塵緣境中不斷思惟修,達到包容一切萬有,實相無相境界。老和尚教導我們修行大乘菩薩法的方向講得非常清晰有條理,我在課堂上介紹的是原文,僅是談自己的淺薄心得,但是希望能提起大家學佛的興趣和熱忱,更重要的是一一大家要把握時間自修,把老和尚的書多讀幾遍,我們能聽聞經典的因緣要珍惜和把握、慢慢熏習。一輩子 (壽命) 是有相,六道 (眾生) 於業而有不同也是有相,不要在這些有相當中計較執著,而是去認識和明了,去達到空相,進而再明了,智慧就由此而生,覺的層次越來越深,包容所有的有相空相,智慧也就越來越深。佛法不離世間法,學佛要學智慧,那麼做餅有没有功德?供花有沒有功德?煮飯有沒有功德?智慧圓滿與否?都在於自己的知識經驗與修養,所體會到實相無相的法義,在生活中實踐,慢慢地修正到接近圓滿真如。

相關佛法介紹:

分享
了解更多
5 則留言
益銘
3 年前
初學佛,未登聖果,仍是需要用法來對治業習,所以還是會不斷生生滅滅,沒有辦法達到寂滅,比如要靠生起善念、學習善法來對治惡心(壞心所),或是心生貪愛時,要用不淨觀或是刻意去行布施來對治,常生瞋恚心要練習禪定靜坐或是行忍波羅蜜,愚癡心重要多看多聽多學習......自我意識的顯現慢慢練習不要經常在對立(喜歡討厭美醜對錯)當中打轉,這些境一切都是為心所現,都是心的幻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 更多
徐正雄
3 年前
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
剛剛讀了法師這篇文章,覺得受益無窮,只是在: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不甚了解。智慧原來有三種,但不知其差別?想請法師釋疑,感恩。
釋智揚
3 年前
徐居士你好,吉祥如意,略為解釋你的提問,如下:

一切表現,如果以世間的來講,有世間的道,如花道、茶道⋯都其中有道,但是如果造成傷害的,它就不是智了,談到道種智,道是以菩提為基礎,是佛陀所說的智慧,道需要再去探討,從什麼樣的環境或理論而顯現,道種智不是屬於世間的知識經驗了,是從世界的知識經驗中間,怎麼去顯現它的道,呈現圓滿的現象,道種智的種性是講菩提種性,菩提是指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上面的,再去突…… 更多
上白下雲老禪師~~大般若經要解
3 年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6f2ZKSUKk
正雄
3 年前
這篇「做餅趣」反覆看了幾次,每次都令我驚嘆!覺得一篇看似平淡的短文便包含了學佛的起承轉合,言詞委婉卻直指核心,貫穿從人到佛的學習過程。更難得的是,用大家隨手可得又喜歡的食物去乘載道理,把抽象難解的心法變成容易入口的點心,真是妙法!法師用實際例子親自為我們示範如何栽培、養成智慧。對有修行的人來說,萬物萬事皆智慧,對我們這種沒修行的人來講,還需要法師為我們打開眼界、敲碎邏輯,用全新的視野去看世界。我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