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問:
請師父解釋「空相」和「空性」?
師答:
「性」與「相」差別很大。性可說是性質,性質通常以習氣來說,比方習性。習性有兩種:一是業的習性,一是道的習性。同樣在性的現象之下,性質怎麼會形成?性不會形成相狀,因為形成相是我、是心;心念生而有相,心念滅,相也滅,對不對?那麼空相、空性其理何在?能不能瞭解其差別?
比如:人的習性有善性,也有惡性,此即業性。當業性顯現時,善、惡,好或不好,同様都會造成煩惱,依於「相」而言,是你身心不安、不自在的現象,才稱「相」;煩惱本身,它只是一種「性」,這種性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轉煩惱而成菩提!也就是由迷惑、不明了的性,進入到覺悟、瞭解了的性。所以空其「相」,才能顯現出「性」。性有業之性、有道之性,既知業性不好,要去掉,是否轉為道之性就好?如果是道的執著,同様不清淨,因為真正究竟清淨是道也清淨,道之性也要空,但那是最後的了,不能一開始就去空道之性。此即一是從相上執著,一是從相上認識;相的執著是業性,相的認識是道性;意如果執著相,就變成業性,如能發現道,當然就不一樣了。
學佛法在名相中要能知道法在哪裡,如果不知法在哪,只念那些名相,即使滿口名相,也等於沒有,所以學佛要學法。再說,學佛是希望得到覺悟,覺悟就要學法,沒有道理、沒有方法,怎能覺悟?好比肚子餓了要吃飯,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可是營養呢?不一定會懂,就算營養也都知道,還得看有沒有吸收、消化的能力。真正的道在哪裡?道,是你身體所需的營養要恰到好處才是道,你如果認為有營養的就是道,那就錯了。可是話又說回來,我們還是得吃。像筍子是最沒有營養對不對?可是它可以幫助消化,你不能說那不是道,但是你若完全只吃筍子,成了執著,就不是道,而是習性。因此,要把知識經驗能夠展現出來成為力量,才稱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