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惑 | 妄想與雜念,如何分別?妄想雜念如何消除?

111-05-22
分享
客問

想與雜念,如何分別?妄想雜念如何消除?
師答

先要瞭解什麼叫妄想?什麼叫雜念?「妄想」是不踏實、虛妄的一種想法,這個想法可說連自己都把握不了,說的難聽一點,好像在作夢,就是妄想。雜,是雜亂無章,是有內涵的。「雜念」是這個裡面什麼都有,沒有一個重點。

你說要怎樣去消除它?像作夢一樣作了夢,夢到我在街上撿了錢,你醒來手上有沒有鈔票?那就是妄想。

所謂「雜念」,舉個例子,你要讀書,念哪一科系最好?這個科系也喜歡,那個科系也喜歡,就表示完全不瞭解自己,因為你從來沒有分析過自己。如果說是從事行業賺錢,我們有一句話:「隔行如隔山」,不要一看到別人賺錢,也要跟著做,如果不熟悉,別人賺錢,你一定賠錢。像網際網路,在剛開始的時侯,看看有多少的網站,現在還剩多少?因為剛開始很新穎,投資一、二百萬,馬上就有回收,可是有沒有想過,網站上面不管是硬體、軟體,你雖然都很熟悉,可是有沒有行銷的概念?沒有行銷的概念,那怎麼去做?人家上了網,成了你的網友,有什麼好處,你能幫助什麼?為什麼那麼多網站,一下子幾乎全面消失了,它本是應用科技的一種商業行為,不懂商業行為,不管行銷市場消費這些方面的話,是沒辦法存在的。

最近政府已經開始發牌照給一些固網的團體,人家本身就有一些消費者,有觀眾的基礎,甚至有行銷的市場,它還有產品。有一段時間,網際網路上面可以買東西,想想看你只是介紹到賣場,可以買到什麼東西,價錢如何?又何必上你的網站呢?他平常就已經去過那地方,如果真要送貨到家,他也不一定會上這個網站,為什麼?他到那個賣場去買,假使是八塊錢的東西,結果幫他送到家裡,還要加二塊錢,他要花十塊錢,你說他願不願意?這都是本身並沒有具備這些條件,看到這是很新的東西,尤其我們人很強調所謂的科技,但再好的電腦,再好的軟體、程式設計,那是人腦做出來的,如果人腦的本身不具備某一方面的知識經驗,你就是把科技戴在頭頂上,只不過是種相而已,沒有什麼用處,我常說有再好的科技,我們自己要能夠用得上,否則的話,就好像拿張綠卡,認為自己就是美國人一樣的錯誤。

妄想雜念要排除,最要緊的還是自己本身要去面對自己,比方說,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這樣想對你有什麼好處?你該怎樣去面對它、分析它、認識它,才是最要緊的。可是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們會跟你講:妄想雜念太多,你去念佛、持咒、拜經,那叫做答案,這個答案是不可信的。可能你們會想這個老和尚居然會講這種話,念佛、持咒、拜經都沒有效,那學佛幹什麼?念經也好,念咒也好,念佛也好,只是自己不能做主之前暫時的依賴,不要使你的身口意、自我意識走偏了,而暫時依賴它,可是這不是永久的辦法,學佛真正的目的,是要去知道經典裡面,它的道理方法在哪裡?這些道理方法對我有沒有幫助?

講到這裡就聯想到一個問題,常有人問:師父,我學佛,究竟學什麽最好?専門研究哪部經典最好?我都會告訴他:「三多」政策──多看、多聽、多問,因為現在的人有很大的缺失,比方說看一部經,看不懂就看註解,可是往往看一個人的註解,認為就是這樣,那不行,如果看同部經,要看不同人所寫的註解,多看些註解,不一定夠,還得翻些佛教裡面的工具書,不管是佛學辭典、《三藏法數》、《法苑珠林》等,很多的參考書籍。有時候專有名相搞不清楚的話,結果變成什麼?常說一個笑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結果講「般若波羅蜜」然後般若波羅蜜後面還「多心經」,好像那個人「心」很多,那就是名相沒有搞清楚。

至於說「看」並不夠,還要聽別人講,同部經典,聽不同人講那部經,看了聽了,你一定有問題,有問題之後,要多問,問一個還不夠,為什麼?如果他本人修養夠,對佛陀的思想理念的確都能把握住,如果遇到這樣的人,那是你運氣好。如果遇到自己都不會的就麻煩了,同樣的問題,最好問不同的人;常有人說,一個問題問不同的法師,為什麼告訴我的都不相同呢?我說那沒有關係,你把那些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起來,多看多聽多問,是現代最科學的讀書方法,多蒐集資料,可做比較,當然一開始做比較,不一定都可信,這沒有關係,至少比較所得,是多不是少,把那些比較以後,再加以選擇,選擇後,可能還是有很多,然後再比較、再選擇,最後就可得到你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的,自己也很喜歡,而且自己的條件也具備的話,那就是你所需要的。可是往往大家會認為學佛要這麼麻煩嗎?這跟在學校做學問有什麼差別?不要忘了,佛法中間也有佛學,你有佛學裡的一些認知,爾後要進入佛法就比較快,我常說一句話:「懂得道理好修行」,如果一點道理都不懂得,人家告訴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最後呢?可能他本身能不能得到好處,我們都不知道,那你跟著跑,就得不到好處。

我們看看臺灣這些年來,最早大家以念佛為主,拼命多念佛,為什麼?一句佛號念好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以為那麼簡單,其實如果不對淨土經典,及過去一些高僧大德的心得,有些概念的話,是去不了的。以後慢慢轉變為禪宗最好,大家一窩蜂去學禪,學什麼禪呢?學土地公,兩腿往那裡一坐,閉著眼睛如此而已,認為那就是禪。以後又有了仁波切,大家一窩蜂去學密,最後那些仁波切很少留在臺灣,臺灣現在甚至還冒出很多本省籍的喇嘛,我在西藏待了八、九個月,從來沒有看到女性的喇嘛,臺灣很多,這都是什麼呢?亂了,西藏的密宗沒有了,又慢慢回復到日本的東密,五花八門,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因為人家怎樣說,就跟著怎麼跑,如果這樣學佛,幾乎快變成一條牛,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學佛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別人,如果從來不去面對自己,就好像很多夫妻,有的太太信佛教,先生不信佛教,有的先生信佛教,太太不信佛教,信佛教的人都希望另一半也信佛教,往往因此造成家庭的爭執,信佛教說佛法如何好,佛教如何好,可是不信佛教的另外一半,他 (她) 可能會講:你說佛法那麼好,你的修養和脾氣、個性、缺點,為什麼還是那麼多?因此,與其要求別人信佛,還不如以自己的修養表現,引起人家來信佛,比什麼都可靠。為什麼強調要修理自己?人來到世界,有太多的問題,如果自己的缺失、問題,根本沒有改變,不是在學佛,只是在發心、作功德、布施、供養如此而已,只是參加一個團體活動,你並沒有得到好處。

所以,談到妄想雜念,尤其是妄想,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它完全是沒有值得鑽研的東西。可是雜念呢?好像每樣都有道理、都有需要,亂七八糟一大堆,真正學佛,要像廚師,會專門做一樣真正拿手的菜,絕不是叫你去切個大拚盤,那個大拚盤不要廚師,人人都會切,人人都會把它拼湊起來,可以這麼說,你自己能做出來的一道菜,就是「正念」,如果只是切個大拼盤擺在那裡,以為這就是學佛,那並不是學佛。
關鍵字:
學佛三多政策
分享
了解更多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