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惑 | 曾讀過古德談忍辱:若有人謗我、辱我⋯⋯,不理他,這有點像冷戰的態度,似乎對雙方的關係之改善並無益?

110-09-12
分享
客問

讀過古德談忍辱:若有人謗我、辱我⋯⋯,不理他,這有點像冷戰的態度,似乎對雙方的關係之改善並無益?
師答

先要瞭解這是布袋和尚的作風,他只是個出家人,為個人的修行,表現在這些上面,並不表示這就是佛法,只是能做到像他那様,也很不容易,如同臺語所形容「無性地」。有的人很稱讃這種修養,至少也能達到一個境界,的確不簡單。可是那並非依教如法,像佛陀所說修忍波羅蜜,忍而化之,如果只是抑制、壓迫自己不能消化,這樣並不叫忍。為什麼要忍?一定是有問題,消化即是把問題化解掉,使它不存在;只是不理他,問題還是存在,何況忍耐是有限度的,忍無可忍時的爆發力比不忍還要糟糕。

忍是一種方法,方法中有道理,依據道理方法去著手,而把原來你為什麼忍,把那些「為什麼」化解掉;只不過這些道理方法,有個條件,即是不能造成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可以受到傷害,難就難在這裡,要不然我們談什麼修行?我就忍一忍算了嘛,不是很簡單?有時你想算了,別人還不肯罷休怎麼辦?譬如不小心撞了人,向對方賠不是,假如碰到惡劣一點的,會說:對不起就算了嗎?自己也禁不住大聲回答:那你要怎麼樣?最後就吵起來了,所以,有時並不是只要忍耐就可以了。「波羅蜜」是一種突破的方法,告訴你怎樣離苦得樂,忍本來就是一種苦,在這種發生問題有苦受的環境,想辦法把苦化解,你就得樂了。談行忍,絕不是一般的忍耐,或只是談忍辱,有侮辱你就忍,那其他就不需要忍?所以忍波羅蜜不是那麼單純。

故說懂得道理好修行,多瞭解一些道理,對身口意比較好照顧、調理。真正說,人或佛陀弟子、羅漢、菩薩,他們個人的成就,並不能夠代表佛說,所以,我們要學佛,像布袋和尚也只是人,即使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學他也不是學個人,如果你學他,那也是在學人,要學的是他所教導的道理方法,那是他從人生道路上實際體驗而得的。所以,學佛在學智慧,可以使自己在人生業境中突破束縛,明了、覺悟而解脱。以前在課堂上與眾人談禪的問題,有個大前提:必須最後能夠進入到涅槃世界才有用,否則只是滿足好奇,學著好玩,這不是佛法的終究目的。人就是如此,對人與事發生問題後,就在裡面打轉,沒有辦法去深入化解;依照前面所提示的要點,不斷地這樣去做,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無生」。無生還不是究竟,最多只是進入到真如境界而已,因此,從菩提到見真如,一直到究竟涅槃,其間的距離很大。有些人將它看得太難,難到簡直無法下手,有的又把它看得太容易,這都是沒有真正把握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所致。
分享
了解更多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