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惑 | 四大菩薩中,對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的願比較陌生,能否請師父談談?

110-06-27
分享
客問

大菩薩中,對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的願比較陌生,能否請師父談談?
師答

簡單說,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在中國所尊崇的四大菩薩各有其願:文殊菩薩以大智慧表現他的修養;普賢菩薩是以實踐行為表現修養;觀世音菩薩以救苦救難、仁慈悲憫而表現,所以分別於名號前冠以大智、大行、大悲。

地藏菩薩則稱為大願,難道他的願比這三位菩薩還要大嗎?的確!因為他要度地獄眾生,他發的願是如果「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知道,眾生的業垢很重,可知地獄空不了,因此他就沒有成佛的機會,所以講地藏菩薩為「一闡提性」,就是沒有成佛的機會。地獄眾生以阿鼻地獄而言,業障太重而沒有成佛的機會,所以無間地獄的眾生即是一闡提性。可是地藏菩薩是因願力大而成為一闡提性,因為他誓願度盡地獄眾生,地獄不空,當然要成佛的機會不是那麼容易。

文殊菩薩昔為七佛之師,依於願力而倒駕慈航,以菩薩身分來幫助釋迦牟尼佛,這在經典上處處可見。凡是遇著問題,過去在佛陀座下已有智慧成就很高的弟子,當他們都解決不了時,就要文殊菩薩前去化解。所謂七佛之師,是指過去的事,非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事,所以文殊菩薩是以智慧為表徵。

敬仰普賢菩薩則是效行他的實踐精神。在《華嚴經》裡有〈普賢行願品〉,介紹他如何實行志願,這是他的特色。一般寺院早課念〈普賢十大願〉,晚課亦誦〈普賢警眾偈〉,就是學習他的行願,以此為修養。

觀音菩薩是聞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所以有千手千眼觀音。這裡的眼並不是看,而是聽聞的表徵,手是救助的一種表徵。眾生不管在何處,只要有危難需求,觀音菩薩都會幫助,所以說千手千眼是比喻的意境。

這四大菩薩,在中國大陸各有化跡聖地,文殊菩薩是屬於五臺山,並不是現在一般講的臺懷鎮那個地方,而是指五臺山之北與中臺之間的一個清涼臺,或者叫清涼山,這個地方四季冰雪不化,所以有清涼山之稱,這是文殊菩薩最早現身說法的場所,因此說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是在峨眉山,不是指金頂,觀象寺才是普賢菩薩化跡,亦即所謂的顯靈顯聖的地方。峨眉山當然很大,像五臺山一樣,其實這些菩薩的山都很大,只是很多人都誤解,將化跡聖地擺在一些錯誤的地方,像觀音菩薩是在普陀山,本來在經典上有記載叫普陀洛伽山,實際上是兩個地方。普陀山就是現在普濟寺的位置,也就是現在普陀山前寺,那是菩薩化跡的地方,所以它前面還有一個觀音跳,傳說菩薩從海中看到這個普陀山的環境很好,就從海中跳至普陀山上,現在成為名勝古蹟。普陀山的對面還有一個洛伽山,很多人聯貫一起而稱為普陀洛伽山。地藏菩薩是在九華山,以肉身殿或叫舍利殿那個地方為化跡之地。
分享
了解更多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