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一個人,是要對方真正需要,如果說要幫助郭台銘有錢,資料顯示他已經是台灣首富,就是說對於錢財方面已經是富足了,你還要幫助他有錢,這是說不通的。
菩薩談慈悲──拔苦與樂,化解痛苦,痛苦化解之後就會感到快樂。可是究竟是為什麼感到痛苦呢?又是哪裡有缺乏呢?我們能不能去分析、了解和真正明白。
菩薩談六波羅蜜,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有物質的、精神的,還有以無畏的精神來行前面兩種布施。現代人物質條件那麼豐富,吃的喝的有許許多多的選擇,玲瑯滿目!現代人和以往來比已經不愁吃喝,如果學習菩薩行我們又能有甚麼不同於物質的給予呢?再說,如果用另一個角度來談,對方的苦不是缺乏和不足,而是過度貪求呢?這時又要如何展現慈悲,是給予還是不給予呢?一個吸毒的人,在毒癮發作的時候,他強烈渴望毒品來排除痛苦,而吸了毒品之後痛苦的現象不見了,難道毒品就是解藥嗎?苦的現象和樂的現象究竟哪個是好?哪個是壞?還是兩者都不好?那麼,除了這兩者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我們要曉得,世間裡許多東西,即便不是真正的違禁毒品,但是我們只要過度需要這樣東西,並且一直依賴它、沒有它就產生苦惱,這其實跟吸食毒品的邏輯是一樣的;有了它心靈感覺就強大、没有了就感覺脆弱,一直在這個滿足、失去、快樂與悲哀過程裡又起又落。我們真正想過嗎?當我們感覺擁有了──強大、失去了──軟弱,這種感覺這是誰賦予定義的呢?如果心靈真正是強大的,那麼為什麼強大的感覺還會消失呢?那就不是真正的強大。而曾經有強大這感覺,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幻呢?又或者怎樣才算擁有?可以擁有多久?一秒一刻?一年、數十年、一生?⋯⋯慢慢的我們已經弄不清楚,是我們内心真正覺得很需要這樣東西,還是誤解快樂就是一種滿足;是我們以為心的強弱大小可以以任何事物來界定,還是誤解了價值的定義?
曾經有一個廣告很流行──一對情侶戴著同款手錶彼此擁抱,畫面傳遞了溫馨和甜蜜,然後字幕和口白說著:某某名錶,天長地久,一刻即永恆!我們要知道,手錶的功能在讓人看時間,而時間並不會因為你看還是不看而停止。如果我們感覺溫馨甜蜜,那就希望永恆不要改變,一刻即永恆;如果感覺很惡劣和討厭,那就希望最好是一刻就好,甚至以後都不要再有更好。這些都是主觀,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在分別,而時間就是時間,時間是平等客觀的,時間沒有被任何主觀影響:一秒與一秒之間距離突然縮短,或是分與分之間距離忽然拉長。主觀是建築在客觀之上的,沒有一個客體和對象,你就產生不了想法和感受,但是我們主觀的受想不代表整個客觀,甚至一人的主觀也絕不可能取代另一人的主觀。如果不明白這一個道理,就會產生很多問題,那就是我們在行菩薩道時,主觀感覺好的就想要強迫予別人,認定對方缺乏,非得要幫助他;而自己認定不好的又想要對方改變,或者消滅那個不好,所以怎麼做都是在怪對方;又或者站在被施予的角色來看,他索求的得不到滿足而瞋恨,得到的又不知道怎麼利用,於是又再缺乏、繼續要求、永遠糾纏。菩薩談慈悲、拔苦與樂,要化解痛苦,可是為什麼感到痛苦又是哪裡有缺乏呢?我們能不能去分析、了解和真正明白,又怎麼進一步引導對方去認識、明了呢?
佛法談因病與藥,談到五欲八風,貪欲需要減少才不會造成煩惱,這就是病因和解藥;瞋心要減少才不會造成傷害,瞋心起第一個就是傷害到自己,自己的臟腑和氣血都會受損,當然因瞋而起鬥亂也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或者家庭、社會的不祥和;另外對一些人事物的癡迷和執著如果很重很深,會造成心不安、煩惱,這些都是病因。佛法談看破放下自在,試想:人在生病的時候,意念被病束縛住、被痛苦的感受所籠罩,所想、所思、所感、所行均全部在病的範圍裡運作著,陷在其中出脫不了。因為貪瞋癡沒有一樣可以看破,五欲八風沒有哪一樣不執著,如果不貪會有煩惱嗎?如果不瞋會有煩惱嗎?如果不癡迷會有煩惱嗎?沒有苦哪需要談樂?病好了也就不需要吃藥了。真正慈悲──拔苦與樂,必須從道理上明白,從認知上改變,另外從方法下手,從自己生活實踐,才能解决根本病源,從病的束縛當中完全的解除,逐漸恢復健康,身心自在。
《金剛經》:「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能不能發現自己在貪什麼、瞋什麼,又對什麼仍迷惑不清,如果執迷不悟沒有突破,不但原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最後還會製造許多問題。自利利他是雙方都有好處,這考驗著菩薩的智慧,智慧從何而生?《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陀:「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是這樣答須菩提的: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不也,世尊。
佛陀: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不也,世尊。
佛陀: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在菩薩道的學習,我仍需不斷地累積自己的善行,在寺院繼續磨練,從中再有更多體悟,進而不斷實踐,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缺失和不足,不斷再檢討與努力改進,從中發現自己的煩惱,減少貪瞋癡。我的心仍可思量不如虛空,我仍著相布施,我做了很多希望能得到回報有很多貪求,我仍堅持執著自己的主觀⋯⋯這些都要再改進,但我期許自己不要放棄,無畏地、精進地依著經典的道理,繼續熏習,把苦的根源慢慢地清淨根除,離苦得樂。期盼與祈求佛法永久住世,大善知識不捨眾生,再來娑婆,施予苦難的我們佛法良藥,解脫的甘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菩薩摩訶薩!
相關佛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