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惑 | 經律論三藏,在內涵上有何差別?

109-04-12
分享
客問

律論三藏,在內涵上有何差別?
師答

凡是「經」都是佛陀說的,此「佛說」中包括有佛陀親口所說,也有菩薩們代替他說的,然後證明與他說的是一樣。凡是經典裡提出的都是些道理方法,經過佛陀自己實際的體驗,得到證明後,有組織、有系統,就像是「徑」一般,指出道路、門徑。

「論」就是佛弟子──有菩薩、羅漢,那些成就者或修學者,依據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修證後,發表他們的心得,所以「論」就是佛弟子的心得報告。

「律」是由佛陀慢慢建立起來,內容關係到行止威儀,規範行為之可做與不可做。緣起於佛陀在世時,察知弟子的言行舉止,發現有什麼過犯、不善之處,逐一立起條律,並非他事先成立一套戒律,然後告訴弟子該如何做。

佛陀說經,最早是關於四聖諦理,從苦集滅道的宣說,提昇到二諦圓融的境界,慢慢發展到各方面,愈來愈廣,是依於體證之後,舉一反三,是從他的體驗裡,所涉及的關係很多,層面愈益發揮廣大,層次也漸入深奧。這個發展,學術界研究經典者有些也有錯誤的看法,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當初境界也不高,看他講的經,也是從實際生活中慢慢修行而漸漸提高的,其實不是如此。最初在傳佈教理時,接近的人並不是很多,又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所以先對一些願意接受他的,但不一定能夠真正瞭解佛法的對象宣導,剛開始這麼說,開頭是少部份的人,漸漸地層面就擴大了,層次亦慢慢提高,他說經是以這種方式表現的,針對各種不同的根器、對象而說不同的法。例如有四十、六十、八十《華嚴經》,其實這三種經的對象都不一樣。有人說,這只是字多字少的問題,或認為是版本的不同,事實上是對經典深入的問題,究竟探討了多少,理解、把握了多少。

我出家修行這麼久,對經典所述義理之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如果我沒有從中得到好處,面對花花世界,充滿各種誘惑的緣境,你們想可能會如何?有時愈是深入佛陀經典,你愈會發覺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真是明妙圓覺!就看你本身契應了多少。所以說你學會多少,知道多少,就能得多少!在佛陀的理念裡,多少不是問題,你都會得到某種結果,如聲聞從三向到結果的羅漢,就是從二十七賢位慢慢提昇;像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都是成就的結果。只要去修學,一定會得到一種結果,不會說,我學了又怎樣?

因此,也有人問我:成佛了又怎麼樣?我問他所想的成佛是什麼?如果只是把握在「成佛了,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這點上,我說:那你根本不可能!因他只是把佛定位在相上面,並不瞭解佛是覺悟的意思。人因為不覺悟,才會出問題;能覺悟,就沒有問題了。沒有問題之後,過的是什麼日子,自己應該很清楚!為什麼你會過得這麼苦惱,而有的人為什麼可以過得那麼灑脫,又有人經歷許多好與不好?可見人的變化是多麼的複雜。事實上人如果只是看破、放下、自在,那只是個口號,要真正能做到,有了問題隨即可以化解,才是真正的自在,這種化解也是解脫。
分享
了解更多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