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花絮報導

花絮報導 | 假日佛學課程 認識菩薩乘行果與印度佛教思想

108-10-07
分享

岳山法雲禪寺一O八年下半年假日佛學課程陸續開課,10 月 6 日上午禮請馬來西亞天岳山喜捨精舍智義法師介紹「菩薩乘行果」。

漢地佛法以菩薩乘為主,課程中智義法師比較聲聞乘與菩薩乘行法之差異,二者同樣以「離苦得樂」為目標,聲聞乘懼畏苦,冀求「常樂我淨」,依四聖諦、十二因緣而得法樂,屬獨覺行者;菩薩乘同樣離苦,但於苦不以為苦,依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而得法樂,自己得到利益,還去幫助別人也得到利益,是自覺覺他的行者。

智義法師進一步解釋布施、持戒、忍、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此六波羅蜜法並非對治法,而是見道的方法。如果只修六波羅蜜法,不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菩薩行果而言,也只可說有了樣子,但沒有內涵。這堂課程,讓大眾對於菩薩乘行果之法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瞭解。

‧‧‧

下午「印度佛教思想」課程,智揚法師接續前一堂課程內容,開始介紹雅利安人入據印度之初,吠陀時期所形成的婆羅門教,以及奧義書時期的信仰轉變。課程中探討了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及「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以及奧義書時期所興起的「輪迴」、「業力」、「無明」等思想,並分析佛教雖然也借用了「輪迴」、「業力」的概念,但做出強調眾生平等的改革。

接續的「靜坐止觀」課程,以前堂課程講述內容做為思惟題材。智揚法師於課程尾聲,補充說明奧義書時期「梵我一如」與「無明」的關係,以及「無明」一詞在佛教意涵的差異,讓大眾對於印度佛教演變脈絡有了更多的認識。

相關資訊


分享
了解更多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