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山法雲禪寺 113 年下半年佛學課程,
11 月
10 日氣候宜人,大眾把握因緣來寺熏習。是日分別禮請教授師
上智
下義法師及住持
上智
下願法師講述「色蘊蘊藏之色的顯現」及「大方廣佛華嚴經妙理探討」,課末並由智願法師帶領學員靜坐止觀。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文殊師利菩薩曾提問:眾生心性是一,為何會有種種差別,譬如投生五趣、諸根、受生、形貌、苦樂等之不同?是日課程分別解說其原因,內容前後呼應,學人交互融會,相得益彰。
上午「色蘊蘊藏之色的顯現」課程,智義法師表示,色蘊是依於人的自我意識,相應於外面的人與事,即「色心相應」,所完成的現象。色心相應的色,是物質的色、精神的色,也就是色塵與法塵;心就是講「我」,跟色塵與法塵相應之後,才能顯現色蘊。
看見的、聽到的、嗅到的、嚐到的、觸到的,都是屬於「色塵」;因為色塵的關係,意念產生「法塵」;法塵再變化產生「色法」;心的自我意識對色法起分別,一分別就完成了色蘊。簡言之,色蘊就是依於你所見到的物質體,顯現它的精神作用,而後去表現跟你那個「我」有什麼關係。未學佛者,此時往往執著於表相;而修行的重點,是把握色蘊起後有了感受,其真實義為何?眼見耳聞是否為真?於此做調理,提升自我的內涵與境界。
‧‧‧
下午智願法師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妙理探討」課程,深入剖析《菩薩問明品第十》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其法義內涵。
法師以杯子為例,杯子的顏色形狀是「色塵」;意根加入後知道是杯子,這是「法塵」;杯子有各種用途,可做茶杯、咖啡杯等,這是「色法」;當「我」相應後,原本多種用途的杯子,於「我」而言計較執著只能做茶杯或咖啡杯單一用途,形成法界僵固性,而這也往往是起煩惱衝突的原因。
是故覺首菩薩以頌答曰:「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諸法是因緣生,於時空中,物質無知,所生精神作用,全在人為分別所起,形成法界,帶來無明煩惱,使原本心性是一的眾生,產生種種差別;若能了知法無定法,面對人事物能圓融圓通,則煩惱自解。
是日課末,智願法師帶領大眾靜坐止觀。法師解釋,靜坐止觀法門是進入禪定的重要基礎,於靜坐時思惟佛法法義,覺察其中內涵及饒益性,才有機會進入初禪定「覺觀喜樂一心」的境界。
花絮照片:
關鍵字: |
113年下半年佛學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