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的人,五戒是入門的基礎,就好像是個跨門板一樣,如何跨入學佛的門內?並不是只在門外探頭或徘徊,必須來用心探討學習五戒,也才能知道為什麼世尊佛陀要制定戒律,讓學佛者都能來遵守了。
上白
下雲老禪師常說:學佛是有其層次的,就像我們從小接觸教育開始讀書,分別由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尤其小學還有一年級、二年級一直到六年級,相同的道理學佛也是如此,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所謂一步一腳印,從中慢慢增上,要不斷地提昇自己的層次。
而五戒和學佛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說受持呢?這就好像我們到學校接受教育了,總有課程的內容,像國文、數學、地理、歷史等包含很多,五戒只是我們學佛者的下手處。所不同的是,學佛更必須把握一個重點;雲老禪師說,學佛是從修養自己、改變自己做起,從中檢討自己,而不是知道了道理方法,忘了去從中改變自己,而拿著道理方法去教訓別人,重要的是在自我上做調理、下工夫。有鑑於人都會做錯事、講錯話,或行為舉止的不當,於是造成傷害了自己,也一定傷害了他人。世尊告訴我們要「以戒為師」,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相互的傷害或衝突,因此往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錯誤發生。
當我們依於戒律,在身體的行為,或意念上、或言語表達上有所表現時,應該要先三思,即是在五蘊的「想」上加大空間,從中克制自己的身、口、意,儘量不犯錯。於事於理上,要多方面的考量,漸漸地不用來克制也會處理得很好,面對人與事也不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煩惱了。所以說依於戒,必須有定和慧相互搭配之下,才能將戒守持得很自在,不會覺得有被戒綁束的感覺。我們以六道輪迴來說,能轉世為人,必須做到五戒,所以說以因果上來講,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受持,即是將五戒真正地從本身做起,落實在生活當中,也就是行的工夫。當我們依於戒有犯了,必須檢討自己而不再犯,即是持戒。
雲老禪師,在著作《學佛之道》中告訴我們說,戒的含意是止惡行善,它包含了有消極和積極二種意義,並未局限於「止惡」的壓制,應了解尚有菩薩精神的「行善」,是屬於廣泛接觸群眾的正勤行為,菩薩行者如果戒德莊嚴,亦如樓房有穩固的基礎,欲層層上疊、百般運用,必定毫無倒塌之憂。我們知道受持五戒的內涵和作用之後,便可以明瞭,為什麼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要制定戒律了!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第一個首先談到的是
不殺生,不殺生是指對有生命的有情眾生,我們都不去殺害牠們。現今有很多保育團體,正積極倡導保護野生動物,許多動物因為人類的濫殺,已瀕臨絕種,但以佛教的平等觀來說,不只我們自己人類要保護,更擴大至所有有生命的皆以一種悲心、慈心來尊重牠們,《金剛經》中提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觀念,但以佛法的平等觀來看,不分別人或畜生或低等動物的,也即是無緣慈、同體悲的廣大胸懷,更是對於尊重生命最具體的表現。因此當我們學佛之後,慢慢的我們就會發覺,我們開始想要學習吃素,因為會有這種慈心、悲心的展現之後,讓你會不忍心、不想要去吃動物們,所謂的雞呀!魚呀!一下子可能無法做到,也可以先從吃三不淨肉開始,所謂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疑殺這三個下手。當然,或許吃素也要看個人的因緣,不可以強求或勉強,因為前面有提到學佛有其層次,要慢慢來,這也是一種修養的表現哪。
第二個是
不偷盜,人之所以會偷盜,是因為貪欲心之慫恿,或是不願意付出自己的勞力,來換取自己所應得的,也就是好逸惡勞的心態。現今的社會,可說是名利心很重,被金錢至上觀念的誤導之下,每天翻開報紙,不時有搶劫的事件發生,帶給我們社會的問題,也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因此若東西、物品屬他人,我們即不可去取,也就是不損害他人的財物來滿足自己,這就是所謂的不偷盜。不偷盜,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更何況是個學佛者呢?於因果而言,我們是不可不深思的。
再來談到
不邪淫,不邪淫並不是說在家者、學佛者,不可以結婚都必須單身,而是說既然已經結婚了,若是還有其他另外的伴侶,我們所謂的婚外情,這就是邪淫。因此家庭一旦出現了此問題,會影響到夫妻的和睦,也讓家庭出現不幸福;家庭不幸福,最直接影響到的便是家中的小孩,一個不健全的家庭,小孩無法得到應有的成長和學習,身心就沒有辦法得到健全,因此更容易造成社會上的許多問題,所以說戒律告訴我們不邪淫,可見它的確是很重要!
再來,我們所談到的是
不妄語,即不說虛妄和不實在的言語。所謂禍從口出,或搬弄是非,或一句話惡意中傷,造成朋友或親人的失和,甚至一句話弄得國破家亡的都有,這些於學佛者應特別注意口業的修養,而口業也是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因為我們一時的疏忽,而逞一時的快口而傷害他人,佛菩薩告訴我們許多像柔軟語、讚歎語、謙虛語,這都是我們在言語的修養上所必須用心學習的。
最後談到的是
不飲酒,喝酒在戒律上是屬於遮戒,為什麼呢?因為喝了酒,會使自己的智慧被遮住了,譬如飲酒後開車,造成自己或對方受傷或死亡的車禍,都是因為醉酒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但也不是學佛了就不能喝酒,而是在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拿來做適當的應用,譬如當藥酒或炒菜用,或是治療病痛。
以上受持五戒,如果我們好好的行持,即可讓我們止惡行善,增長我們的智慧,運用在生活上,於人於己都是最大的利益。
關鍵字: |
五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