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報導 | 假日佛學課程 尋道的人 研討金剛經

110-11-08
分享

110 年 11 月 7 日,天岳山法雲禪寺假日佛學課程,禮請住持智願法師講述出家心路歷程──尋道的人,並研討《金剛經》,帶領學員靜坐止觀。

上午「出家心路歷程──尋道的人」課程,應信眾之請而說,智願法師講述自身出家因緣及從學白雲老禪師所得佛法饒益。法師表示,三十歲 (民國八十年) 時開始學佛,因讀佛陀十大弟子傳記而嚮往出家。曾四處參學,後因若迪法師之因緣開始親近白雲老禪師,未幾,於民國八十三年農曆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出家日圓頂。因思及佛陀十大弟子出家度眾之弘願,取法號為「若願」。

出家後,法師歷任梵音禪寺當家、古梵密中心班首、及祇園寺住持。在擔任這些職務的過程中,常因面對人與事問題感挫折、迷惘,而尋求師父白雲老禪師的協助。但老禪師總會善巧方便地要自己從面對緣境當中,學習如何化解問題;偶爾也會循循善誘,慈悲例示如何做到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法師出家之際,嘗有常住謂曰:「出家要能吃苦,要出坡作務,難道不怕苦?」法師當時答言:「身苦未若心苦。」在遇挫折萌生退心時,常自思惟,學佛是在調理五蘊,緣境現前,修行是時,遂慢慢去突破化解。在想與非想中經歷了很多知識經驗,現在回想起來,很感恩師父的栽培,若是一味依賴師父,什麼事有他老擋著,就沒那麼多緣境好修了。

惟從當家、住持,以至古梵密中心班首,這一路走來雖然遇到許多人與事問題,但竟畢是在僧團內,相對單純;自從來到台北,陸續擔任白雲禪寺及法雲禪寺住持之後,才真正讓法師有了更多的體悟與修行上的歷練,此中原由將待下節課堂 (12/5) 辨析。

‧‧‧

下午「金剛經研討」課程,接續前次進度,解說〈妙行無住分第四〉。經云:「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法師表示,此段經文解釋布施「三輪體空」概念,施者、受者、所施之物皆平等無差別,亦即行於布施之時,六根面對六塵不起分別、計較、執著,如是布施,能得輕安、快樂福德。法師舉道場常見香燈插花、擺供菓、及大寮等執事為例,各該執事原本目的皆是為虔誠供佛、莊嚴道場,然當義工面對緣境各執己見,造成不愉快時,內心也就有了煩惱,乃至結下惡緣,將來承受業果。是故,修行下手處在了知諸法法義,不在相上打轉,不分別計較執著,隨順眾生,才能量等虛空,圓融圓通,而得真正輕安與快樂。

分享
了解更多
1 則留言
張耀明
2 年前
若無昔日擔任白雲禪寺住持因緣的 願師父,將無今日體會些許禪意的耀明。感恩 師父九年前三度午後時光「禪林寱語」的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