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報導 | 大乘起信論 釋真如門與生滅門

109-12-05
分享

岳山法雲禪寺公館水源區民活動中心佛學課程「大乘起信論」,12 月 4 日教授師智揚法師帶領學員認識《大乘起信論》真如門與生滅門。

課堂伊始,智揚法師先略辨小乘與大乘佛法之修行差異,小乘人修行從苦與煩惱的對治下手,大乘則以除去妄念,顯現真如為修行方向,《大乘起信論》即為講述此方面之道理與方法。

前堂課程已述明真如門離言顯體,本次課堂則依言辨德,以「如實空」與「如實不空」二義釋真如門之體與用。如實空者,謂真如本體,實不與染法合,故曰空。雖然體空,但有其德用,如《阿彌陀經》:「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唯離遍計分別心,乃可證知此不空之妙相。

上釋真如門竟,復次釋生滅門,主要談阿黎耶識 (阿賴耶識)。此識有覺義與不覺義,覺義又分為本覺與始覺。本覺即真如,不覺為無明,始覺則為修行之覺。課堂中智揚法師以紅綠燈燈號之熄亮譬喻此三者隱顯關係,例如於不覺之時,本覺及始覺隱而不現。始覺依修行之境界,復又分為相似覺、隨分覺、及究竟覺,當於來日分辨,

一、心真如門:如實空、如實不空


二、心生滅門:阿黎耶識─本覺、不覺、始覺


分享
了解更多
3 則留言
性宇
3 年前
揚師父您好!吉祥如意!弟子想請教您:請問第六識和第八識的關係是互為能所的關係,要能慢慢達到"空"有時候處理一次還不夠,同樣的心意識它仍是不斷地在類似的人事因緣當中重複再出現(發生),所以弟子無法體會"如實不空"的境界,有一次自己在家靜坐的時候感覺心很靜,沒有任何念頭,全身舒暢,這是否就是有達到空了呢?如果是的話那麼要訓練到甚麼程度,才能讓這種空持續不再變動呢?以上懇請法師解惑 感恩!
智揚
3 年前
靜坐時心靜下來後似乎感到煩惱不存在了,這只是奢摩他——止的開始,心專注一處而已,並不是真正的空。當回到現實生活這種專注和輕安的感覺是否能持續?如果不能持續,那就是第六意識的生滅心,起了分別計較執著,這時要能去察覺,明白這個外緣引發的生滅,相續的心就是隨業而轉。意是從識而生依止,所以心念會產生種種變化,前念滅後念生,念念生滅遷流不息,也就是說:依於無明不覺的力量,起了能見的不實的相,而隨五塵境起現行…… 更多
性宇
3 年前
意念生起所要依靠的是識力量,又識無所得知,必須待識現前成意,從意下手才是關鍵,原來這就是必須修學止觀才能清淨識田的真實義理啊!我很珍惜這能學佛法的因緣,非常感謝您!令我茅塞頓開,弟子非常開心,感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