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藉思惟之觀行,於身語意行為之調適,當面對色塵緣境時,悉能做到,與生死攸關,與道相應;而不循世俗之流弊,步入無明煩惱之困境,贏得清淨莊嚴、以至寂靜自在殊勝之功德。所以說:
因此,衲僧老來寱語,略述心得,於茂密的叢林中,如何不迷失險境;逐漸開發些許安穩之道,聊供愛嗜者,省下許多時間,很容易的在禪林中任情自在!
從拈華微笑說起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
梵王至靈鷲山,以金色波羅華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唯獨金色頭陀(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如是世尊開示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阿難副貳。」
佛祖統紀、聯燈會要中說: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從上所載,文字雖有出入,而「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之句,是雷同的;甚至佛法西來,漢唐以還 ,凡所摘錄之資料,總是大同小異,重點相同。可惜的是,歷代知識,但引以為禪的緣起,很少詮釋佛之真實義,以至禪那之法,令使後學,無有著手處。
茲為撰寫「禪的妙諦」ㄧ文,姑且以學禪心得,提出報告;試圖藉此發見禪的世界中,究竟法門的真實面目。
云何正法眼藏?
釋氏稽古略中說:靈山會上,世尊拈華示眾不語,後言有正法眼藏。如是禪宗,以此為教外別傳之心印。
宗杲傳燈錄中所說,大意略同,立名為清淨法眼。畢竟如何是清淨法眼?依正法而言,即佛世尊所說:「涅槃妙心」住「實相無相」之中,以「清淨法眼」,諦觀「實相無相」之微妙意涵者是。故正法眼,起始於肉眼,於佛法勤精熏習,提昇至天眼,而後無著於福德,入住菩薩位,觀人法二空,圓具道種智,是正法眼修養法藏之功德力。
云何涅槃妙心?
梵語涅槃,亦作泥洹,或泥畔,但全名應作涅槃那。譯作不生,或謂寂滅。唯中原多少大德,各有認知;如竺道生作滅,莊藏斌作寂滅,白馬愛作秘藏,長干影作安樂,定林柔作無累解脫,大宗昌作解脫竟,梁武氏作不生滅,僧肇作滅度,會稽作無為。
無論如何?涅槃那在梵語中,精準的譯義,應作寂靜不生;依其修養,境界有層次。如煩惱滅是有餘涅槃,生死解脫是無餘涅槃,滅度寂靜是究竟涅槃。
除上所述,有誤解涅槃為圓寂者;圓寂於梵語中,作波利匿婆那,意謂:
德備塵沙,所作已辦,是為圓。
體窮真常,妙覺種性,是為寂。
涅槃經中,將「涅」與「槃」分別釋義。即所謂:涅、不義;槃、織義。又云:涅、不義;槃、覆義。涅、不去義;槃、不來義。又云:涅、不義;槃、取義。又云涅、不義;槃、定義。又云涅、不義;槃、新義。又云涅、不義;槃、障義。
復次,有仙人早釋迦出世前八百年者,名優樓佉迦毘羅,造十萬偈,闡六諦義,論名:衛世師經。謂涅槃之義 ,定位於「無相」境。
涅槃,於大乘義章說:槃,具無有義、和合義、不苦義。從名字解,可以確定:涅、猶言不或無;槃、大致如上所述。唯於法義說:則應作「寂靜」或「滅度」,可以顯示其涅槃之意境。
所謂妙心:梵語,有薩羅、蘇洛、曼等名相;意謂不思議,或不可思而議論者;其法義為「精微深遠」或「更無等倫」或「無過於上」,是「妙」之意境。心:於梵語中作質多或罕那衍。前者作肉團心,後者作緣慮心;但切不可將心、意、識合而為ㄧ。肯定地說,妙心之法義,謂微、精、無等、難思,依其色塵緣境,所感應而有區分;尤其是行者所具修養,所生心念而有差別。
云何實相無相?
佛法說實相,為萬有之本體,曰法性,曰真如。就法之體性,是法性;就法之相,是真如。本此體性,非虛妄故;依其住相,是真常故。天台說空,是真如;說假,是實相;說中,是法性。若三諦圓融而言,則應謂:空,是無相;假,是實相;中,是法相。如是諦觀,方是法界圓融無礙之道。
諸經論中說實相,約有:
華嚴言法界,法華言真如,楞伽言如來藏,般若言覺本,解深密言如來藏,涅槃言佛性,阿含言不生依。
實相,如說法義;大珠海言:法性空者,即ㄧ切處,無心是;若得ㄧ切處無心時,即無有ㄧ相可得。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ㄧ相可得,即是實相。
實相,若喻如來妙色身莊嚴法相,是謂諸法中道,論深藏之實相義;譬如實相真如,於三昩耶諦觀煩惱,發見其中有菩提,即能轉化煩惱而顯菩提,即實相於覺道中之殊勝法義。
所謂無相,不是沒有相,而是於實相中,藉熏習之功德力,得能突破,或謂出離之後,所顯現殊勝之境;如真如、菩提、法性等。亦即是絕眾相,彰無餘;明因緣,定因果;般涅槃,是無相境界。
涅槃經說十相,所謂,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等相,無如是相,即名無相。
綜上所說,實相無相義;依實相,成實智,無緣牽者是。亦即是說,遠實相之染著,突破而成實智之功,入無相涅槃之德者,即是實相無相之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