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父說:生命需三寶,陽光、空氣、水;慧命需三寶,佛陀、達摩、僧伽!生命是色身,物質養其命;慧命是法身,覺道養其命;然而養命之珍,不是代替,而是滋育!這本書,便是滋養您法身慧命的資糧。
書籍資料
書名:
金剛經集義作者:
白雲老禪師出版/發行:千佛山白雲出版社
出版日期:民國 105 年 8 月 (六版)
定價:320 元 (運費需另計)
精彩內文試閱
一、題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題以喻立法,開示道路;從事相而理,從議論而法;藉有的分辨,入於無的勝境界。
因此,此經乃以法喻而命題,頗具意趣與現實融通之妙;茲概述要旨,以供持誦者參考:
金剛,梵語跋折羅,具堅實和能壞的功德力,是譬喻。
般若,梵語應為般賴若,即是智慧的意思,於一切智慧中最上,無有比擬或相等者;當然,更無有超勝者。般若,是為大乘佛法的綱領;譬如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以至無量波羅蜜等,無不以般若波羅蜜為本。
《大般若經》中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覺也),攝持菩薩(覺行者)。」《大智度論》中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其實,學佛的原意,在於培育智慧;就像是世俗的知識經驗,世人以之為擁有而探討,運作而隨心所欲;尤其是愈豐富愈高超,愈深廣愈理想。可惜,無論如何,難以達到無缺無憾的境界;總少不了見仁見智,相對相左的情事發生。但是,佛法中的般若,則無有如此的缺失;無論任何的運作結果,盡都完成圓滿,入於究竟。因此,世法和佛法在這方面,於梵語中分辨得最是清楚:
闍那--世法之智,包括聰明。
般若--佛法之慧,圓滿究竟。
教界佛弟子,從來但求覺悟,不精勤菩提;殊不知菩提的圓成,仰賴智慧的運作,設若名高勢大,一方牛耳,儼然佛菩薩再來;而修養中缺乏般若的內涵,終究止於莊嚴之表相,不可能圓具實性,歷練成大圓鏡一般。試問:「欲求作佛,能以虛妄之心,而得執著成就的麼?」
舉例來說:
眾生本具覺悟之性,只因無始以來,遷流不同環境,沉淪不同際遇;迷茫而漫長的變化歷程中,薰習著不同的事理,以至污染了原本清淨而莊嚴的心性。就像是衣物用具,原本潔淨而美觀,經過許多時空,不免因人為或自然的污染;久而久之,便變得陳舊而穢垢,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如果,欲想去除污垢,還復本來;必然地,盡一切方法,耐心的去洗滌,去清潔。這樣,就很容易獲得一個現實的明證,那就是:「染得愈深,滌之愈難。」
當然,立意還復本來,若能具足金剛之力,般若之功,循其方法,遵其正途,則無有不能不如願以償而圓滿清淨者。
波羅蜜,依梵語的含義,有到彼岸的行為,具行為的方法,涵蓋了運作的要義,可以說是究竟之道;譬如從生到死,究竟而入涅槃,便是波羅蜜的詮釋,切莫但以「到彼岸」直譯其法相的概念。基於由此到彼,必須具備條件,擁有方法;同時,亦不可忽略了到彼岸的目的,或者說「幹什麼」?
經,梵語修多羅,具貫穿法義,連結不散;或契於理,合於機,攝持所化的意義;更有釋作門徑,道路;以分別義理,貫通法要,而導引眾生的意思。
不過,依金剛般若波羅蜜題名,進而可以體用相境而詮釋,深解此經藉喻而言法義;茲分別扼要說明,以供參考:
體--金剛喻力,無堅不摧,諸侮皆禦;乃是真、善、美的表現條件,或者說是本有的元性;就像泰山磐石,挺勁穩當,武威莊嚴。
用--般若破諸障,所有貪瞋癡慢見等,悉皆阻礙涅槃,形成迷惑,陷入虛妄,常住無明;般若猶若陽光,能夠照徹諸妄,發現諸般情識;因而突破萬難,通達無礙。
相--以金剛為體,般若為用,展露波羅蜜行,引發法相功德;亦如典籍中說,諸佛及法,悉從此經中出;如明入暗,一覽無遺,無有遁形者。故謂為道之宗本,法之趣向;具足圓明,融通妙覺,盡在其中!
境--循其道途,入達門徑,發明效益;究竟施忍戒勤禪慧方便願力智等,顯現世俗的假有,明瞭世出世間的真無;於真修實證中圓成功德,突破現實的纏縛,立於第一義而不動,到達清淨自在的勝境地。
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無非是昭告一切眾生,同具如來智慧的覺性;提示智慧的發揮,以戒學和定學做基礎,如何順利地頓息諸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共入毘盧性海,圓滿究竟於無餘涅槃世界。
關鍵字: |
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