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問:「集眾宣法,本是常情,為何每經每會,俱作如是說?」
答:「證如是,明地,明人,明與會者根器。」
問:「如何是如是義?」
答:「印可、融通、合乎道。」
問:「精舍是否即為蘭若處?」
答:「蘭若即是極靜或寂靜,於靜處正行精進者。」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問:「何稱佛子?」
答:「從佛學佛,如子親父;或謂學佛之人,從佛如師,學為弟子,故有佛弟子之說。」
問:「何謂住持?」
答:「安住於世,護持佛法。」
問:「什麼是威儀?」
答:「行止進退,威德儀則兼備。」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問:「轉法輪,秉遺教,淨戒律,何云弘範三界?」
答:「出世佛子,依教奉行,具足毗尼,即是天人師,故說弘範三界。」
問:「何謂三界?」
答:「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問:「什麼是欲界?」
答:「乃貪欲之有情眾生共住之處,上自六欲天,中為人居器世間,下至八大地獄,皆具「食色」之欲,是為欲界。」
問:「什麼是色界?」
答:「凡具質礙與形態之色塵處,如身體、房舍、山河大地等物質物,通屬色界;概括了四禪十八天之世界。」
問:「什麼是無色界?」
答:「此界無有質礙與形態之色塵,如身體、房舍、山河大地等物質物;但存識心分別之意念,寂居於深妙禪定之境,是謂之為無色界。此一無物質物之世界,雖無方所定處,唯就果報之勝義而言,實在色界之上,非眼耳鼻舌身諸根所能接觸之無表色界;依《成實論》謂無色界,乃就無麤色而非為全無色也,如現代之銀河屬系分,當指吾人所處之銀河系以外屬系,概略的說:計有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地(詳《俱舍論》)。」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問:「何謂應身?」
答:「相應化他機緣而現之身,如菩薩、佛等之三十二相;略分二類應化,一為勝應身,如《同性經》與《攝論》中說。二為劣應身,如《起信論》中說;唯《金光明經》中,則不論凡夫二乘菩薩,不分相好差異,凡應他而現之佛身,通謂之應身也!」
問:「什麼是塵累?」
答:「是一種極多數之比喻說,如《妙法蓮華經》謂: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世界而為微塵等。或謂喻微塵之數,累世累劫經歷之苦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