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山法雲禪寺 114 年上半年佛學課程,4 月
13 日風清氣爽,氣候宜人,大眾把握每月法師講課因緣,精勤用功,來寺熏習。是日分別禮請教授師
上智
下義法師及住持
上智
下願法師講述「佛法說空,空什麼?空體用相境」及「大方廣佛華嚴經妙理探討」,課末並由智願法師帶領學員靜坐止觀。
上午「佛法說空,空什麼?空體用相境」課程,智義法師表示,佛法離不開體用相境四個基本條件,「體」是講本體,「用」是講作用,「相」是講現象,「境」是講內涵。
以人而言,本體是種子性,有善惡業性;當緣力引發時,生起善惡果報之效用,形成許多差別相;人的境,是講「因的內涵」,即善惡業性中,善有其內涵不同,惡也有其內涵不同,如果不能清楚這些內涵,就不能顯現究竟的因,而產生無明。
人因為「有」而分別、計較、執著,佛法是去認識「有」,從思考下手,如果依於自我業的習氣所表現的,都是無明。從「有」去認識,去顯現它的內涵,而後發現「有」的優劣點,於其中不起分別、計較、執著,如此,「有」的現象就可轉變為「空相」。
‧‧‧
下午智願法師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妙理探討」課程,剖析〈菩薩問明品〉文殊菩薩與第八位賢首菩薩所討論諸佛世尊唯以一道 (第一義諦) 而得出離,卻為何會教授眾生種種法門之問題。
法師解釋,諸佛皆以第一義諦而成就佛道,但眾生所行各異,業感果報不同,不能得見。是故諸佛隨順眾生心之所樂,而說不同法門,這並非是諸佛之過咎。如果眾生也能夠身行清淨,具足平等心、平等法及廣大宏願,亦將能夠達到諸佛的殊勝解脫境界。
法師總結〈菩薩問明品〉,華藏世界有種種差別形相,「皆由業所得」。然眾生無明,不明了其中道理,乃有文殊菩薩藉由向諸菩薩發起問端,闡明諸法是因緣生,各各不相知;唯於時空中,物質無知,所生精神作用,全在人為分別所起,計較執著,形成不同法界。反之,一切事相或法相,寂然無意義。
‧‧‧
是日課末,由智願法師帶領學員靜坐止觀,有學員提問,靜坐時妄想雜念很多,怎麼辦?
法師解釋,佛法強調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多從聞思修下手。靜坐止觀需止於一念,而後研究、分析、認識,如果平常未從經典道理方法下手,如來藏中業的種子大於道之種子,靜坐時自然妄想雜念紛飛。
若靜坐時意念常常跑掉,可以念佛、持咒、做數息觀,或依本山門所教授將意念止於鼻尖的方法,練習將念頭止於一處;惟若要真正在自我意識上有所突破,還是要從止觀下手。
花絮照片:
 關鍵字: |
114年上半年佛學課程
|